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二五“建设规划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于2005年开始招生办学,近五年来发展良好,为了不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以市场对贸易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趋势为导向,全面审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计划。
2.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基本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以内外贸的一体化以及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为基点,拓宽专业面,适应贸易主体的多元化、贸易客体的扩大化、贸易范围的广域化的新环境;从夯实贸易的一般性的基础理论出发,构建核心理论教学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贸易实务为切入点,突出应用性。
3.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型”向三者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转变,将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外显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
4.突出用新经济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建设专业,以信息、物流和现代商务技术为手段,提升专业内涵和发展的后劲。
5.坚持以办学质量为第一位的原则,适当增加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做到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稳步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在全面贯彻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依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即“三个结合”原则: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客观上要求本专业教师加强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机制来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将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仿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努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搞好课内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二、发展现状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于2005年开办。五年来,依托湖北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共享湖北大学的师资、信息、图书、管理及专业实验等教学资源;秉承湖北大学“厚德载物,认知践行”的育人理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和修订了与之相应的培养计划,形成了现在有一定特色、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
本专业以服务国家、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满足国际贸易行业对高素质应用人才需求为本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专业基本建设、管理基本规范建设全过程,以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为重点,充分利用湖北大学相关学科和湖北武汉地区外贸行业龙头企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探索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外贸流程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涉外业务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湖北大学知行学院首批开设的专业,也是学院第一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知识结构新、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师德、能将教学和科研有效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含返聘1人)、讲师5人、其余6人;已获硕士以上学位的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在读博士2人;45岁以下教师12人,45岁以上的教师4人,形成了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新时期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努力实现规模、质量可持续发展。本专业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牵头组建国际贸易教学团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分重视教研科研能力的提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2004年以来,共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在各类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因而,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
三、存在的问题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的时间还不长,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在前方,必须清醒地认识本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争取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专业的教师和同学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师资队伍比较单薄
本专业的专任教师有16名,虽然其中绝大部分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但从职称的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拥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还比较少。这也反映在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上,本专业的专任教师整体年龄偏小,教学经验和专业修养尚显欠缺。一方面,在学院的统一规划下,我们要尽可能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向内挖掘,不断地提高现有人员的学历层次、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当前,本专业有在读博士研究生一人,我们争取与湖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为本专业的师资补充与教师水平提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2009年9月,本专业只招收了四个年级的学生共计近600人,我们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刚刚开始执行,课程设置、教学安排都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还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努力推出精品课程。在已有一级学生的基础上,接下来专业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细致地分析,对教学计划执行过程要精雕细琢,不仅要体系合理,而且要逐门课程地精细化,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课堂,教师把课程吃透,学生把知识学透。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应该定准发展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创造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好局面,实实在在地推动专业建设。
(三)实践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落后于理论教学,校内的实践教学条件比较有限,与校外相关企业的合作实验教学也只是处于尝试阶段,这一方面与专业的特殊性有关(很少有外贸相关企业能容纳许多同学去实习观摩),另一方面,或者说主要的方面是我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有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能够找到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向内挖掘,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实验室,选择教学效果好的软件,争取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安排到实验室完成,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国际贸易实务的整体流程在专业仿真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实务的具体操作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这样同学们就既懂大的流程,又会细节性操作。另一方面,努力向外拓展,加紧联系国际贸易相关企业,争取校企结合,在校外建立一些实习基础,为同学们拓宽实践学习渠道。
四、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外贸流程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涉外业务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外贸部门、跨国公司、银行、政府部门、海关等相关机构,从事外贸实务操作与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2005年开办至今,积累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首先,突出应用性,理论与实务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尽力为同学们夯实良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理论基础,也注意实务教学,从第三个学期开始,每学期至少有两门实务类的课程,并且在第六学期末集中组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在第七学期组织同学们到外贸企业观摩实习等,以提高同学们的实务操作能力;其次,突出对外交往特征,重视外语与对外沟通教学,在同学们在校学习的七个学期,每个学期都有不少于一门全英语教学的课程,既有日常应用英语,也有专业英语,如外贸商务函电、单证实务等,另外,专门为同学们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商务沟通等课程,以增强同学们对外沟通技能,本专业开办至今,在全院非英语专业中,本专业同学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均名列前茅;再次,竭尽所能,为同学顺利毕业而努力,专业授课教师尽力为本专业同学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行指导,并指派有专业授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努力为同学们毕业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二)招生规模和就业
招生规模:基于师资、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本专业的招生规模控制在100人/届这一水平。
就业: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三大类走向:工作、考研与自主创业。其中工作包括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和参加国考,主要的就业单位集中在实体企业的外贸部门、外贸企业、银行等。在就业方面,我们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确保本专业有效就业率达到90%以上,研究生录取率达到5%以上。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为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优化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将注重以下工作:1.专任教师稳定在16人左右,并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主要是学术造诣深,有较大影响的专家教授)。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面鼓励其报考在职、定向委培研究生,提高其学历和业务素质;二是面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第三是围绕主干课程及相关研究领域,选派青年教师到知名大学进修;四是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2.专任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适应本科教学和科研需要,并基本达到本科办学合格评估标准。重视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将在教学和科研课题申报、科研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教学工作安排、科研条件等方面为其创造一个优良和谐的发展环境,并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创造型的优秀学术梯队。
(四)课程建设
坚持从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以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为依托,以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力求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和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科研与教学互动等方面,全方位地、系统化地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注意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彻到教学计划的设置和每一门课的教学中去。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结合学分制实施,逐步对各专业学生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专业课、选修课,指导学生报考研究生以及科研与实践锻炼。根据专业教师情况,可以先从三、四年级实行,然后逐渐扩大到一、二年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按照学院的要求,秉承“厚德载物,认知践行”的育人理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为主要精品课程的课程体系,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
(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积极筹建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争取在2010年底引入相应的外贸教学软件。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应能满足《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单证与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及《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的教学需要。《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单证与实务》的实验建设规划为配套课程需要;《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为综合性实验课程,可满足实务模拟、部分实习之用。
为此,将成立《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开发小组,小组人员:胡燕,周文,邵媛,马欢欢,张娥。申报2011-2012学年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立项,于2013年8月之前开出课程,写出配套实验指南。
2.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我们开展知行合一的教学建设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能够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受市场因素影响,本专业一直未建成稳定的实习基地。按照重点专业建设要求,应建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3个,建成1门课程的网上运行的多媒体资源库。
未来五年,拟通过多条途径,如教师联系、学生家长联系、建立实验室模拟实习环境和外聘专家指导的方式来完成。在未来几年内将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如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代理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实习实践要求。
(六)教学科研目标
1.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建设
要根据发展需要,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规划类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加强高教研究工作,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都要有新的突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要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产学结合模式。推进以围绕具体的生产或产品开发项目或某项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的项目化模式、将一些与生产结合比较紧密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在企业进行的课程化模式、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人到实践教学中的产学融入等工学并行模式。
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加强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要根据专业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寻求专业突破口,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趋势和紧密结合。
2.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专业评估制度,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目前已经建立起专业带头人制度,职责明确,进一步健全专业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校、学部、专业教研室等层次的、健全的专业管理机构,分工科学、职责明确。专业管理机构、人员职责履行到位,管理规范有序,运行稳定。专业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以来已经开展了新生素质调查,并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运行良好,反馈及时、准确。
管理机构坚持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在校、学部二级教学督导机构下,共同监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大大减低了教学事故的发生率;建立了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专业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档案保存齐备;专业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档案分类清晰,客观;准确记录教学过程和质量。
通过邀请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本专业的建设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不断规范专业建设,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为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发展目标,本专业将在院系领导的带领下努力做好以下几项保障措施的重要工作:
(一)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化与发展本专业的发展特色
1.狠抓实务教学,在本专业新的实验室建设完毕后,能够实验教学的课程力争全部实现实验教学;与此同时,努力请一些外贸行业工作的专家、实务操作人员作为本专业的校外特聘教师,定期到学院指导同学们的国际贸易实务学习;也会将专业教师和部分同学送到实务部门去实习,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与同学们的实务操作能力;
2.继续强化外向型教学,一定指导同学们学好外语,掌握对外交流技能,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教学课程的比重,力争实现专业实务类课程有1/3以上实现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逐步提高本专业学位授予的英(外)语水平要求;
3.继续强化相关证书考试的辅导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辅导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本专业每位教师必须至少选择一个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为参加该项考该的同学提供辅导,或者至少为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们提供一门考试课目的辅导。
(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投入
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党委领导、院长负责的目标责任制。各系主任为分级目标责任人。人事处是师资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科研处参与和协助有关工作。主持制定进入计划和培训计划,负责组织教师的业务考核、职称晋升、奖惩和科研规划等工作。党委宣传部协助和指导各系党总支,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分析教师的思想状况,宣传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和教师中的优秀人物与事迹,努力营造重视教学、重视科研、重视教师的舆论环境。
2.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力度。
(1)通过党校培训、社会调查、基层锻炼、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和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全院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与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制定并实施提高青年教师学历水平的措施。院系要在初步完成专业调整、改造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教师分年度落实到人头的培训计划,要保证每个教师在5年内有一次进修机会。
(3)实施青年教师学历与职称晋升挂钩的制度。
(4)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
3.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
出台学院学术梯队成员选拔、管理的文件。凡被选拔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每年享受3000元的科研旅差费、500元的图书资料费、500元的资料论文打印费,同时每月享受100元的津贴。凡被选拔为学术骨干的教师,每年享受2000元的科研旅差费,500元的图书资料费,300元资料论文打印费,同时每月享受50元津贴。凡被选拔为青年骨干教师的,每年享受科研旅差费2000元,图书资料费500元,资料论文打印费300元,同时每月享受30元津贴。
4.鼓励冒尖、重奖教学科研成果。
——制定鼓励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办法。担任助教一年以上的青年教师,现实表现好,教学业绩突出,同时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评定讲师任职资格:
(1)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其中本学科核心刊物至少1篇。
(2)院级青年教师讲课艺术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3)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或院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省级科研成果、社科成果三等奖。
(4)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同时,获院级青年教师讲课艺术大赛二等奖,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或院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市级二等奖。
——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给予1万元的奖励;获得省政府社科成果或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给以10万元奖励、二等奖的给予5万元的奖励、三等奖的给予2万元奖励。
5.加强和改善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条件。
(1)启动院内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类职务教师的岗位职责,加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考核,认真执行教师年度考核制度。
(2)建立科研基金,对有重大或重要科研课题的教师提供专项补助。
6.牢固树立教学中心的意识,改进作风,提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水平。
(1)各级领导要坚定不移的树立教学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保证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对教学、科研的投入。
(2)建立各级干部联系教师,特别是联系学术梯队成员和骨干教师的制度,坚持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广大教师在生活、工作和科研上的困难。院部机关工作人员要改进工作作风,热情接待教师的来信、来访,及时认真地解决或解答教师的有关问题。
(3)后勤公司员工和教学辅助人员都应树立为教学中心服务的观念,千方百计地改进工作,努力为教学科研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三)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和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方向,采取模块化的方法,注意突出专业主干课,加强实践课,修改并完善教学计划。要从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出发,以内外贸的一体化以及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为基点,适应贸易主体多元化、贸易客体扩大化、贸易范围广域化的新要求,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融合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四)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更新
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正确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特别要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或随意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一方面,用现代观念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真正保留传统内容的精髓所在,并不断对传统内容进行推陈出新、补充完善;另一方面,要时刻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把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性的现代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如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范畴、逻辑和模型来研究贸易问题,把新理论、新方法、新的商业模式引进课堂;适应买方市场的要求,把贸易理念、方式、手段等新变化体现在教学中。规范教学内容,首先以教学大纲进行规范,避免教学内容因人而异,随人所欲;其次对于理论教学避免从理论到理论,抽象乏味,应补充实践资料和事例,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再者要适当引进新理论、新观点、新问题,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
(五)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改进课程的讲授方法,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将知识传授和方法论指导相结合,促进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讲授法的教学效果。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化,加强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相关课程为主加强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应用;以部分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为主适当开展现场教学法。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能只讲求新求异,要以突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中心。加强横向合作与联系,聘请国内贸易方面的知名专家、教授来我院兼职,定期(每学期一次)来我院讲学,指导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六)建立教材选用监督管理机制和教材编写的竞争机制
教材的选用一般应通过教研室的集体讨论和推荐,并系领导小组的批准,防止因上课教师的个人偏好等原因选用非代表性和非优秀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教材应以选用国家统编和重点高校使用的优秀教材为主,对某些有影响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以及选不到合适教材的课程,由院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采取招标竞争机制编写。
(七)以课程实验、课程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社会调查为基础,构建完整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要制定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总体计划;其次将按实践性特点对课程进行分类,加强实验室教学、现场教学;对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要进行周密的计划,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流于形式。制定各专业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设计指导性文件或材料,学年论文应与专业课密切关联,毕业论文要“新”与“实”结合,并提前公布选题范围,实行双向选择,加强过程指导、强调师生交流。